切换到宽版
2022年咨询工程师考试倒计时结束

360建筑网

查看: 16364|回复: 31

[建筑设计理论] 从建筑师王澍到作家莫言,问鼎世界大奖有何共性?

  [复制链接] |关注本帖
发表于 2012-10-15 09: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点击登录 或者 用QQ帐号登录

x
建筑师王澍获得普列茨克大奖,出乎很多国人的意料。 今天晚上传来作家莫言终于获得多少代国人作家为之倾倒可望而不可即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国人又为之一震。 从建筑师王澍到作家莫言,问鼎世界大奖有何共性? 360建筑网

全方位的360建筑网,我们大家的建筑论坛

说明:本站仅支持QQ注册,请直接使用QQ注册,之后有验证邮箱更改头像等操作。
如果您的帖子进入 “审核状态”,请联系网站客服QQ,看是否 “违规” 。
“共享币”不够?快来这里赚“共享币”吧:
1.可以:点击下面的分享按钮右侧的浮动分享按钮扫描二维码分享,赚“共享币”;
2.可以:“建筑币”兑换“共享币”哦;
3.可以:上传并出售资料赚“共享币”哦。
4.本网站严禁发布违法信息,请大家发帖前先看这里!

积分规则详见:积分规则




上一篇:景森关于对剪力墙布置及模型调整方法的探讨
下一篇:秋裤之后中国建筑又一力作--抚顺157米高铁圈形景观建筑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5 17: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条件已经具备 (2010-07-16 12:06:37)转载▼ 作者:栾梅健 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 作家莫言 中国作家 近几个月来,为筹备当代著名作家莫言文学研讨会颇费了一番精力。7月11日,由哈佛大学东亚系、复旦大学中文系等单位主办的“2010莫言创作研讨会”终于如期在复旦大学顺利举行。会期一天,上、下午共进行了四场专题研讨,分别由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中国作协副主席王安忆、哈佛大学讲座教授王德威和我主持,著名批评家陈晓明(北京大学)、张清华(北京师大)、谢有顺(中山大学)、张新颖(复旦大学)等二十余位批评家在会上发表了自己对莫言创作的见解。 关于中国作家何时何人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能够率先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为会上会下人们关注的话题之一。 在我个人看来,并综合会议代表的各种看法,我觉得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条件已经具备。其理由如下: 一、天时。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国际地位已经大幅提升;任何国际性的大奖都不能无视这个东方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崛起中的泱泱大国。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到现在正如火如荼举行的上海世博会,都说明世界已经注意到了中国,中国已经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因而,在当下,有着百年历史的诺贝尔文学奖势必会将橄榄枝伸向东方,伸向中国,这应该是无容置疑的事情。 二、地利。尽管瑞典皇家学院的评奖大师们标榜“独立”,超越“党派”,坚持“纯粹”,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他们所秉承的仍然是西方中心主义,所认可的也仍然是西方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在此,著名作家莫言具有了我国许多当代作家所不具备的优势。从他早年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到《檀香刑》、《生死疲劳》,直到最近的长篇小说《蛙》,基本上都一以贯之地坚持着他的民间立场,与我国的主流话语和政治口号保持了一定的难能可贵的距离,并不像众多当代作家那样直接而简单地演绎着政治主题与思想。这是他独具的优势。 三、人和。正如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在大会上所说:“莫言先生是幸运的,他的大多数作品都由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先生所译,其精准程度令人信服。”而翻译的多少与好坏直接决定着外国评委对中国作家的判断。再联想到去年十一月我在法国学术访问时,遇见莫言作品的法文翻译尚德兰女士,更加深了我对莫言“幸运”的认识。在如今的英、法主流阅读市场,莫言作品的翻译无疑是最多的,也是最精准的。而这,也令众多的当代作家羡慕不已。 如此,我个人深信,不久的将来诺贝尔文学奖必将花落中国,而这位“幸运”的中国作家可能正是莫言!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5 17: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中国民间和舆论对今年诺奖表现出的极大热情,周宁认为,这反映出一种急于被西方主流文明认可的心态。中国人愿意把诺贝尔文学奖看做是一个代表最高级别认可的奖项,因而产生对它的崇拜,这就可能走进误区。我们应保持心态平衡,得不得奖绝不影响中国作家的文学成就和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张颐武认为,世界中产阶级化之后,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高雅文化的标志。中国现在也加入到这个流行趋势中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5 17: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澍获得普列茨克大奖 来源:透明微尘 新浪微博 这是一个最近中国乃至世界建筑设计界都在热议的话题,要回答,可不是三言两语的简单事。 王澍,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教授,毕业于东南大学,获建筑学硕士(有说,他虽然全票通过了硕士论文答辩,但学术委员会没有授予其学位),后就读于同济大学,获建筑学博士。前不久2月28日得到2012年度“普列茨克”建筑奖的青睐,成为中国获该奖第一人。贝聿铭早先在1983年获得过,但毕竟是美籍华人,荣誉还不能真正归于中国。王澍是连海外就读背景都没有的,所以可算是真正本土培养的人才。媒体一般将该奖比作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其实并不恰当,诺奖主要是针对某学科的某项成就颁给的,比如文学家的某部作品,物理学家的某项发现,而普奖却是对一位建筑师的一系列作品和创作思想的综合评定。 不过据说王毕业后从1990到1998年有8年时间,没有接手过建筑设计项目,然后,凭借此后为数不算多的“小” 作品,忽然获此殊荣(据说未经通常的提名筛选),在以往历届普奖名单中,是很突出的例外。 我知道王澍这个人物,是通过《建筑学报》刊载他的个别作品和他获得若干奖项的其它报道。当时完全未关心他的读书背景,所以,当日前一位在美国的早年学生打电话来问我,王澍的博导是系里的哪位老师时,我竟一无所知!后来问了,才知原来是我毕业后任教之初,比我早毕业两年的同一教学小组的老搭档。我曾猜想也许是他,因为他近年的研究成果正是王澍博士研究的“城市设计”方向,而且他还是东南大学同门出身。 当初从作品形态看,还曾以为王澍是个从一般意义的“文化人”领域跨界而来的。因为中国建筑设计机遇太好,现在赶时髦者众(以室内设计最滥),这些跨界者一部分是真热爱、真学习、真投入,作品常令人耳目一新,另有一些则真的“不学无术”,“哗众取宠”,却自以为是,就两个“混”和“装” 字了得。因此那时对陌生的王澍作品,出于浅尝辄止,多少有些持“保留态度”。 王澍获奖消息传到国内当天,我正应邀回中学母校“校友大讲堂”做一个讲座,题目是《认识建筑——世界建筑名作赏析》,一天就在路上和讲堂里,所以并未在第一时间知道此事。抱歉的是,那个讲座没选一项中国建筑师的作品;预料同学会提出疑问,所以还事先解释了一番——不是中国就没有好作品,只因为中国的创·作·体·制和环境与国外同行颇有差别,评价起来也就有些微妙区别,因而将某些国内建筑师的作品与国外名作放在一起相提并论,也许不太相宜。因此我幻灯里只举长期以来国际建筑界奉为经典的(即便有争议,也是世界规模的广泛争论,比如悉尼歌剧院、蓬皮杜文化中心等),不过特意将贝聿铭的作品选了三项,以示华人并不逊色。要是当时已知王澍获奖,怎么着也会选一二项让学生开开眼界的吧。 我得知此事的第二天,收到中国美院设计院的一位朋友的短信,他特意来报道,单位里议论纷纷,说这让那些两院院士、设计大师“情何以堪”。其实这是两码事,本没有必要厚此薄彼;但是,我们的评价体系绝对首先是需要这些帽子(桂冠)的,如今一介与官场颇有距离的“布衣”,直登国际学术殿堂,是会有些突然之感的,不过众目睽睽的光耀,应该是与世无争者并不贪恋的——当然,王澍此前也不是默默无闻,他得过一些国内和国际奖项,通过参加一系列与艺术、建筑相关的国际展览,已经有一定的国际声誉,获奖时就正在哈佛大学讲学。 在我们这儿,院士、大师、甚至许多学术奖项,严格说已经从学术上的高度肯定,异化为首先得到方/官的认可。这和普列茨克奖那种影响巨大却只是民间的评奖,简直不是一回事。但是就如张艺谋在柏林、戛纳最早获奖时一样,那样一个第一次砸向中国的国际大奖,引发的震动毕竟不小。可是,某种更为普遍的价值异化,同样跟着显现出来。就像有人会质疑张艺谋是在用中国的面/chou陋博取洋人的掌声一样,人们会不由自主关心获奖理由之外的一些东西。于是让 许多人关心的不是王澍的学术思想或反映出来的业绩,我首先看到的是,有人在提问,是不是这证明中国美院比中央美院强?东南大学和同济大学的一些毕业生,也在互相打口水战,到底王澍的成就是不是自家母校培养的结果?如今大学生怎么会这么弱智啊?我这儿故意没提博导的名字,也正是不想让许多人找上门去给他添太多麻烦。其实,一所学校培养的学生以数十万计,一位老师带教的学生少说也好几千,“出人头地”者数得请没几个,说到底还得靠学生自己吧。 中国人的认祖归宗思想是何等顽强!我想到当年国内得知杨振宁、李政道获诺贝尔奖时,是多么的为他们感到自豪,可是后来就为杨娶了个年轻的翁帆,再加上杨李之间的“恩怨”传闻,一下子就可以被人贬斥,名落千丈!还有新近的一个NBA球星林书豪,台湾人说他是台湾出去的,大陆人却说他祖籍嘉兴,原来外婆是嘉兴人,都无尚光荣似的;要是有朝一日他状态低迷了,也可能就遭遇国人冷落。不由得想起钱钟书举过的一个例子:你觉得某个鸡蛋好吃,为什么一定要去认识生那蛋的母鸡呢? 到目前为止,除了杂志和网络上看到的,我只偶然见识过王澍的一个小作品,那就是上海世博会最佳城市示范区唯一的乡村案例馆——宁波滕头案例馆。但是当时并不知道设计者,不过感到这个作品,确实反映出某种独特的建筑追求,尤其在空间营造和材料运用上。王澍宣称要“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艺术学”,这一建筑理念,有三个关键词,一是“重建”,二是“本土”,三是“艺术”,的确,从滕头馆,可以看到他的这种“微言大义”的努力。其它一些作品,从不同方面更大规模地在往这目标努力践行。这使他的作品,焕发出与如今遍布中国城乡大地的各个层级的“现代建筑”,具有完全不同的风貌。
发表于 2012-10-15 17: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任何共性。
发表于 2012-10-15 17: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大同,人类资源共享!
发表于 2012-10-15 17: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这消息,感觉还是不错的,不过没有激动,觉得这玩意早就该有了。 中国的伟大文化,在这种伟大文化和动荡年代中诞生的中国的作家群体,中国的文学水准,早就超越了诺贝尔的评判标准。而大国地位的提升,使瑞典这种小国,也终于认识到他们以前可笑的无知与偏见,给了中国文学一个迟迟到来的颁奖,说实在的,这个奖早就该有了。瑞典正如银行一样,下雨天是不会送伞的,大晴天还非要给你,这玩意有也行,没有也很正常,其实没啥的。早些年,国外人看咱啥都不是,今儿个投怀送抱的,世态炎凉这是可见啊,还是那句老话,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发表于 2012-10-15 17: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具备了拿奖的素质,国家软实力有所提高,自然会得奖。
发表于 2012-10-15 17: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强大了,文化昌盛了,科技发达了,谁是评价者都不一定呢。建立自己的评价标准才是根本。瑞典,不过是个小国而已。普利兹克区区10万刀,也不过如此。
发表于 2012-10-15 17: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莫言:我也不是中国最优秀的作家,我们有很多优秀的作家。 【同期声】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莫言:得知获奖后我的心情是非常吃惊和高兴的。毕竟有那么多比我年长、优秀的作家在排队等候着,由我这个年轻,相对年轻的作家来获得,之前基本没想过这事儿,觉得可能性太小。   【正文】谈到自己获奖的原因,莫言坦言这得益于自己作品的文学特质。   【同期声】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莫言:是作品中的文学性,我的作品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这方水土上独特的文化和民俗风情,而且是我站在人的角度上,超越了地区、种族的隔阂,我的作品是世界的文学。   【正文】 面对获奖,莫言表现得很淡然。他说,诺贝尔文学奖只代表了评委们的意见,可能换另一个群体的评委,他们就不会选我了。我也不是中国最优秀的作家,我们有很多优秀的作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站长
超级版主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360建筑论坛网:
360建筑论坛网
工作时间
9:00-18:00
 
QQ关于360建筑网|申请友链|手机版|小黑屋|360建筑网 |粤ICP备10099428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12-2014 Comsenz Inc. Designed by 999test.cn

GMT+8, 2024-5-16 12:50 , Processed in 0.282297 second(s), 61 queries .

奇远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