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心得(第二百五十一集) 罗国正 (2023年8月) 3061、清晚代画家程庭鹭,上海嘉定人,原籍歙县,擅丹青、篆刻,工词章,他的主要美学观点如下: 1、“夫画一艺耳,视人品为高下,龌龊猥鄙者,不足与也。” 2、“画虽师法古人,须时见本色,乃得真趣。” 3、“吾乡长蘅李先生导源董巨,得其神髓,仍复纵横酣适,墨乎喷溢,此即其本色也。”“至崇祯已巳,而先生归道山矣,是数年中,正往来两峰三竺,跌宕湖山,翛然尘外,故辄写胸次清旷之致,不规规师古人,愈纵横酣适,愈得真趣,世有文殊,定能相赏。” 程庭鹭认为人品与作品分不开,通过人品,可以分出画品的高下。虽然很多理念、技法是承继古人,但创作时须显现出创作主体的个性、审美情感,才能得到真正的乐趣、雅趣。他还认为,画家的作品风格、水平是随着画家所处的环境改变、心境和水平的变化,对艺术的领悟也随之而变,并得到了更多的“真趣”。我认为: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信念、经历、知识结构,不同的生活境况,不同的需要、追求,不同的精神境界的人,对“真趣”的理解和选择实现“真趣”的路径存在很大差别。有的是以某一单项就可以满足自己的“真趣”,有的需要多项,还有的是以一项为主,多项配合。但可以肯定的是,追求艺术的高雅“真趣”,在人们诸多“真趣”中,是很重要的、美好的一类。 3062、晚清戏曲家、文学家梁廷枏,是广东顺德人,出生于世学之家,是爱国学者,著述甚丰。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聘他为幕客,共谋禁烟抗英,林则徐被免职后,他亲自筹划组织广州三元里抗英。后任内阁中书,加侍读衔。他的主要美学思想如下: 1、“惺斋作曲,皆意主惩劝”,“事切情真,可歌可泣,妇人孺子,触目惊心,洵有功世道之文哉!” 2、他认为,“律”重在音,“辞”重在情,要贯之以“理”。 3、《长生殿》“为千百年来曲中巨臂”。绝好题目,作绝大文章,学人、才人, 一齐俯首。 4、《桃花扇》“笔意疏爽,写南朝人物,字字绘影绘声”,文词“一时杰构”, 结尾“留有馀之不尽之意于烟波缥缈间,脱尽团圆俗套”。 5、明曲“其始大旨亦不过归于劝善、惩恶而已,及其末流,滛侈竟尚”,“其道 遂变为文章之事,不复知为律吕之旧矣”。 6、元代戏曲“才人辈出,心思才力,日趋新异”。 7、主张适合戏曲特点,“尽合口吻”;“言情之作”,应“含蓄不露,意到即止, 其立言尤贵雅而忌俗”。 8、戏曲情节要“细针密线”,“于极细碎处,皆能穿插照应”,“浓淡疏密相间而 出”。 9、“作曲各得其性之所近,阅曲者亦嘉其性所近”,不必偏执己见,而“辗转 讥弹,务必求胜”。 从以上梁廷枏的观点来看,人们可以知道他的美学思想是主张戏曲在符合自身的特性基础上,发挥社会的功利作用。即戏曲要做到有自己的本体、本位、本色,来更好地实现惩恶扬善、申张正义、脱离低级趣味的教化功能。他认为以理贯穿在律重音、辞重情之中,达到提升文词的审美感情效果。他抱着这样的观念,自然在剧目的比较、辨析、鉴赏、审美中,于同见异,异处见同。他推崇元戏曲的典范。他提倡戏曲结构、情节、词语应慎密高雅、浓淡相间。认为作曲各有其性,阅曲亦嘉其性之近。总之,梁廷枏的戏曲美学思想是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戏曲美学理念、思路、审美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戏曲的观察、研究,讲出内心所得。 3063、晚清文学家、诗人、书法家、教育家、汉学考据家、藏书家何绍基,是湖南道州(今道县)人,其父何凌汉曾任户部尚书,他早年是阮元、程恩泽的门生。他道光十一年取优贡生,道光十五年中举人,次年他37岁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福建、贵州等省乡试主考官、四川学政,后受谗言,降官调取,于是他辞职,从此绝意仕进。先后主讲济南泺源、长沙城南书院十多年,主持苏州、扬州书局,校刊《十三经注疏》,是正统派汉学。他擅长书法,曾国藩很喜欢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大清270年里的书法第一人。他作诗宗李、杜、韩、苏诸大家,是“宋诗运动”的重要理论家,一生豪饮健游,游历很多名山大川、名胜,爱拓碑访古。病逝于苏州省寓,葬于长沙南郊,享年74岁。
全方位的360建筑网,我们大家的建筑论坛。 说明:本站仅支持QQ注册,请直接使用QQ注册,之后有验证邮箱、更改头像等操作。 如果您的帖子进入 “审核状态”,请联系网站客服QQ,看是否 “违规” 。 “共享币”不够?快来这里赚“共享币”吧: 1.可以:点击下面的分享按钮或右侧的浮动分享按钮或扫描二维码分享,赚“共享币”; 2.可以:“建筑币”兑换“共享币”哦; 3.可以:上传并出售资料赚“共享币”哦。 4.本网站严禁发布违法信息,请大家发帖前先看这里!
积分规则详见:积分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