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建筑论》的经验,我对另外一本书《建筑理论史》也好奇,便随便地对照了全书的第一句话。中文是这样的:“要写作这样一部书,恐怕主要靠的是对于专业领域的成竹在胸,而不是靠某种天真与热情。”
很不幸的是,这只是中文译作者自己的想法,根本不是这部书原作者的意思,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原文是
It was only possible to write this book with a certain professional insouciance, not to say naïveté.
这里有两个字insouciance和naïveté,前一个有点考虑不周、不会把事情看得很重要的那层意思,字典上的解释是漫不经心。第二个是涉世不深、天真无知,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两个字和我们中国人做学问的态度几乎是背道而驰的,所以,中文的翻译才会把这两个字都采取否定的用词,第一个字到了中文里成了成竹在胸,第二个在前面用“不是靠”来加以否定。才会有上面引那个翻译,原文的意思是:
如果没有一点把专业知识看得很淡泊的态度,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那么要写作这样一本书则是根本不可能的。
原文作者写的这句话,一方面谦虚地说明自己学识不足,考虑不周,另一方面也自然引出紧接着的一句:动手写了最初的部分,才发现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这个工作已经超出任何个人的能力。比喻自己在跑跨栏,让别人来判断,哪些横栏是被踢倒的而不是像刘祥那样跨越过去的,哪些横栏根本就是绕开跑的。
通篇的中文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有似是而非的痕迹。好在现代心理学证明了,人们在阅读的时候,并不是完全依赖拼写的正确顺序,只要字母出现足够多,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理解,找出其中的含义。中文的翻译(恕我冒昧地猜测)就是这样臆测的结果,而中文的读者也可以从这些不很通畅的中文中,再臆测出自己要看的东西。举一个例子,也在第一页上的:“因而,我意识到对于这一课题的任何可以接受的概论性描述,都应该是基于最初的源头上的,从这一点出发,我为自己确定了一个原则,那就是述而不作,如果我能够做点什么事情的话,那就是对于源头问题不作述评。”述而不作就述而不作呗,干吗要重复两遍?
So I realized that any acceptable survey of the subject would have to be based on the original sources, and from this point on I made it a principle not to write on anything, if I could help it, that I had not consulted in the original.
因此我认识到,对于(理论历史)这个课题的任何论述必须是以原始资料作为依据才是能够被人接受的。打那以后,我为自己确定了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在没有检阅最原始资料之前,我是不会写任何东西来谈论它的。
兴来美独往, 胜事空自知。 |